一村一特色 中江县通济镇“因村制宜”探寻振兴之道
“我们村筹划已久的这个项目终于开工了。”4月5日,张明驰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,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终于破土动工。作为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道桩村的驻村第一书记,他在见证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,也见证了乡村的文化振兴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离中江县城10公里左右的通济镇,不止有道桩村这一个特色村庄。六松村主打粮油产业、圣寿村发展蔬菜产业、泉水村复兴蚕桑产业、通济村兴起农旅产业……一个一个的特色村庄,正在通济镇逐渐形成。
以传统特色为基定发展之路
走进通济镇,连绵起伏的丘陵便横亘眼前,麦田、油菜田在山间沟谷延伸开来。这是中江县的典型地貌特征。受限于此,通济镇的贫困人口一度达2200余名。
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从2016年开始,在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历任主要领导的带领下,牵头市交通运输局、市烟草专卖局、长城华西银行等机构和企业结对帮扶通济镇。来自德阳市烟草专卖局的张明驰,便是派驻通济镇的13名驻村“第一书记”之一。在如今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张明驰仍旧常驻道桩村。
在道桩村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并非无中生有。据史料记载,为策应红军入川和川陕苏区反围剿行动,继续开展抗捐、抗粮、抗苛捐杂税、抗高利贷的“四税”斗争,文家桥发生了暴动。而文家桥,就位于现道桩村范围内。
在通济镇党委书记冷波看来,在乡村振兴中,通济不止有红色文化可供挖掘,尤其是在“合村并镇”后,各村或片区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比较优势。
通济村世外桃源劳动实践教育基地。通济镇供图
“北部的六松村、道桩村位于中江县凯北粮油园区内,适合发展粮油产业;圣寿村新建了蔬菜大棚,引入了专业化的公司,蔬菜产业已初具雏形;发挥离中江县城距离近的区位优势,通济村利用闲置资产建成世外桃源劳动实践教育基地,摸索城市后花园的发展路径……”冷波说,正基于此,通济镇党委政府决定实行差异化发展,让各个村的特色更加鲜明。
而这,也与牵头帮扶单位德阳市人大办的思路相吻合。两相协商,双方决定不搞“大水漫灌”、不搞村村一面,要集中人力财力精准用力,一村一村推进,从而引领示范、以点带面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
因地制宜“生长”出多个产业
产业要打造成型,没有资金的有力保障,便无法顺利推进。仅仅依靠当地政府投资,要实现一村一特色的目标,难度可想而知。钱从哪里来,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过去6年间,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及各帮扶单位、企业共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8100万元,捐赠资金806.4万元。这些资金,将通济镇的道路、用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全面补齐。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的入驻、产业的生长。
天鹅山生态园。王攀 摄
以圣寿村为例,随着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,曾经不起眼的土地变成了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生长地。一家生产高端蔬菜的公司到此投资,兴建蔬菜生产基地,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现代化的生产方式,让圣寿村有了“龙头”,也看到了蔬菜产业化的“影子”。
“圣寿村原本有一些种植蔬菜的底子,但都属于粗放式发展。”冷波说,基于此,一项发展蔬菜产业的规划应运而生。
圣寿村高质量蔬菜产业园。王攀 摄
2022年7月,由帮扶单位德阳市烟草专卖局投资100万元、村干部带头投资20余万元的高质量蔬菜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,并于当年10月底完工。今年,德阳市烟草专卖局再投入100万元,用于产业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农机具。
今年,圣寿村村委会副主任卢德祝的信心更加充足。不仅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库已经建好正待投用,在一期项目的一侧,由德阳市人大办协调160万元资金实施的二期项目主体也已完工。“二期项目将具备水肥一体、自动化喷淋灌溉、自动遮阳等多项功能,能有效增加蔬菜种植品种,提高蔬菜质量和产量,进一步促进村集体增收、群众致富。”
苕坡村村民聚居点。王攀 摄
据了解,通济镇按照“北部粮油南果蔬、中部蚕桑和畜牧、生态农旅相融合”的发展思路,目前已打造道桩村(原文桥村)蚕桑产业园、圣寿村高质量蔬菜产业园、六松村粮油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。
当前,通济镇在相关单位的帮扶下,正按照一年一个村提升的进度对既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。“力争到2025年,粮猪种养循环产业园、多经复合产业园、天鹅山生态园、土桥鱼虾养殖园等‘一村一品’发展格局全面形成,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示范区(乡村)目标基本实现。”冷波说。
“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也将统筹协调帮扶单位、企业,在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项目资金等方面持续加大对通济镇的帮扶力度,推动通济镇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。”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