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江人大:民生跟着民声走 让城市更方便
在城市发展的蓝图上,民生细节是最动人的笔触。近年来,中江县人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化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,通过“群众点题、代表定题、政府答题、人大验题”的闭环机制,将民主实践融入民生改善全过程。其中,城区新改建公厕项目以“群众呼声高、代表票决全票通过、满意度测评率100%”的“一高双满”成效,成为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,让城市“方便”之事真正方便了群众。
群众点题: 69条诉求“点”出民生痛点
公共厕所是城市文明的“微窗口”,更是关乎群众日常的“关键小事”。中江县启动城区新改建公厕项目,源于群众一声声迫切的诉求。 2023年起,中江县12345政务服务热线、“城管随手拍” 微信公众号等民意渠道,陆续收到市民关于“如厕难”的反映69条,“老城区公厕少,逛半天找不到地方”“部分公厕设施破旧,冲水设备坏了没人修”“没有无障碍通道,老人轮椅推不进去”…… 这些诉求直指老旧公厕布局不均、设施陈旧、卫生条件差等具体问题,已成为中江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堵点、痛点。
代表定题: 全票通过凝聚民意共识
群众的诉求经由人大代表传递到民主决策的“议事厅”。在中江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,城区新改建公厕项目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议题。 会前,人大代表们深入社区、商圈、老旧小区,与居民面对面交流,收集关于公厕建设的意见建议;会上,代表们结合调研情况展开热烈讨论,从公厕选址、设施配置到后期管理,逐条梳理细节,审慎权衡可行性。最终,经过民主表决,该项目获全票通过,被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清单。 “每一张赞成票,都承载着群众的期待。”谢琼梅代表说,将群众对“舒心如厕”的向往转化为具体项目,既是人大代表履行“代言人”职责的体现,更让民主决策的科学性、民意性在实践中落地生根。
政府答题: 1450万元资金托起“5分钟如厕圈”
项目定了,关键在“答好题”。中江县政府以“民生优先”为导向,组建专项推进小组,从规划、资金、管理三端发力,确保项目落地见效。 规划上,兼顾“便利性”与“人性化”,综合考量人口密度、商圈分布、交通流量等因素,统筹布局“5分钟如厕圈”,让群众步行5分钟内就能找到公厕;同步配套无障碍设施、母婴护理室、第三卫生间,满足老人、儿童、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需求。资金上,积极争取1450万元,保障21座新建装配式公厕、36座老旧公厕改造顺利推进。管理上,严守“质量关”与“进度关”,规范项目审批、设计、招标流程,安排专人全程驻场监督施工,定期通报进度,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管线迁移、场地协调等问题,确保工程质量与建设进度“双达标”。 如今,走进中江城区,新建公厕外观简洁美观,内部干净整洁,改造后的老旧公厕焕然一新。“这些年,中江变化真大啊,交通越来越便利,街道变宽变直了,环境也更美了,特别是现在再也不用到处找厕所了……”谈及家乡的变化,刚从外地返乡的郑先生赞不绝口。
人大验题: 全链条监督确保“承诺变现”
“民生实事不能只重‘开头’,更要盯紧‘结果’。”中江县人大常委会将监督贯穿于项目全过程,形成 “视察+调研+测评”的闭环监督体系,确保“纸上承诺”转化为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获得感。 项目推进中,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视察1次、实地调研20余次,深入建设现场查看施工进度,与施工方、监理单位、群众代表交流,现场指出并督促整改问题3个;听取县政府关于项目推进情况的专项报告,针对资金使用规范、公厕后期管护等关键环节,提出意见建议7条。 项目完工后,在中江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,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项目完成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,满意率达100%。 下一步,中江县人大将继续做深做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,拓宽民主渠道,丰富民主形式,让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成为常态,让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收获更多幸福感、获得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