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江县凯江镇:人大代表扎实履职让夜市改造更有“温度”
傍晚的中江县小东街,摊贩的吆喝、食客的谈笑与食物的香气交织,勾勒出市井生活的生动画面。这里不仅承载着居民的日常记忆,也维系着上百户商户的生计。2025年9月,小东街特色街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,覆盖小东街、邮政街、公园街及万花源步行街等多条街道。
然而,改造的“蓝图”刚展开,居民和商户的疑虑也随之而来:“施工期间生意怎么办?”“拆除防护栏,安全如何保障?”面对这些担忧,凯江镇的人大代表并未简单照搬政策条文,而是主动担当起“民情翻译官”的角色,用脚步倾听民意,用沟通化解分歧,让改造工程在“不中断烟火气”的前提下稳步推进。
把“文件语”变成“家常话” 政策更通俗易懂 “改造方案里提到‘提升街区风貌’,具体改什么?会不会清走小吃摊?”在小东街经营烤面筋摊位已经4年的周大姐,手拿皱巴巴的宣传单向人大代表廖红梅发问。改造初期,不少居民对“业态优化”“设施升级”等专业术语一知半解,既期待环境改善,又担心改造“不贴心”。 为打破“信息壁垒”,凯江镇人大代表采取“分组包片、错峰走访”的方式,利用早晚时段上门沟通,将政策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,“以后路面更平整,下雨不用踩水”“摊位统一规划,整齐又不拥挤”。代表们还带着设计图纸,逐户讲解改造细节,尤其关注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。本月内,代表们完成391户居民、220家商户和136个流动摊贩的全覆盖宣传走访,让改造政策从“雾里看花”变为“心中有数”。


把“担心事”办成“放心事” 诉求必有回音 “政策讲清楚了,但生意不能断!”在商户议事会上,卤味摊主刘师傅道出大家的共同忧虑。3个月的工期若全程停业,不少小商户难以维持。代表们迅速行动,与镇政府、施工方协商后,在朝阳东路社区划定临时经营区,提前接通水电,方便商户“拎包入驻”。 “没想到随口一提的担心,真的有了回应!”朱师傅的摊位搬迁后,老顾客依旧光顾,营收基本未受影响。针对居民关注的防护栏拆除问题,代表们详细记录成本、安全等各方面意见,并联系项目负责人给出专业解释,彻底打消群众的“成本顾虑”和“安全疑虑”。
把“摩擦点”转为“共识点” 矛盾化解在一线 当前,工程已进入路面施工阶段,临街居民反映施工噪音问题,施工方则担心延误工期。人大代表谢琼梅及时介入,协调施工方将噪音较大的工序延至上午9点后,并在居民区附近加装隔音设施。“大家相互体谅,现在施工得以保障,孩子也能安心上课了。”居民张女士表示。 类似的“小摩擦”在改造中时有发生:商户嫌临时摊位远,便协调增设指引牌;老人觉得施工挡路,便开辟临时通道。每一次,代表们都耐心沟通,将“分歧”逐步转化为“共识”,使夜市改造既见“新貌”,更有“温度”。